#下週五,我的新書《療癒孤寂》開始預購
[成為自己最重要的支持力量,做自己最好的照顧者]
在這路上沒有人追在我身後,而我也沒有走在別人的路上。我孤獨,但我用生命填滿了孤獨。
——榮格(Carl Gustav Jung ),瑞士心理學家
在人生的某些時刻,你我都必然會體驗孤獨。空巢、分手、喪親、隻身在異鄉、缺少能交流對談的人,或走在破碎的人生路途中,都會讓你經驗或長或短時間的孤獨。
但孤獨的存在狀態,不必然會引發漫長且痛苦的孤寂感,只要我們願意覺察這些具有負向效應的孤寂訊號,然後為自己找到適切的關照行動,暫時的孤寂可以得到療癒及安慰,讓我們即時穩住內在自我,並朝向更有意義成為完整自我的方向邁進。
孤寂,是一種生命很難迴避的感受和體會。在一生的成長過程,某些生命階段,每個人必然都要體會這種深刻的人生滋味。這種感受,來自一種人際上的孤單、疏離和寂寞感,發生的原因很多,像是因為地理上和人群的疏遠距離而導致的孤立,或是心理上情感的斷裂所帶來的親密感失落和情感空虛。
孤寂感帶給人許多方面的影響,除了身心方面,最大的影響莫過於和人際及社會層面的關係,也影響著對待自己生命的態度。
在心理諮商的實務工作上,我看見許多個體因為內心發生的孤寂感,讓他對自己缺乏關注,也沒有興趣和活力投注在關懷自己、照顧好自己的目標上。
一直以來,有許多關於人類生存的研究在探討孤寂感對人的作用和影響。有些腦神經科學的學者從演化觀點解釋,對群居性的人類而言,落單不利於生存,群聚才有利於生存,因此大腦將「孤寂感」演化成預警機制,一旦個體的孤寂感升起,將使身心處於高度戒備狀態,使人際關係與生理健康都面臨危害。因此,這些研究發現,孤寂感將身心機能造成負面影響,提高死亡率,縮減人的壽命,當然也損及人的幸福感。
這種因為落單的孤寂和疏離,缺乏安全的人際連結感和情感歸屬,讓人處於高度的警戒狀態和威脅感當中,使人產生大量的身心不適,而引發諸多身心症狀。相信讀者們可以從過往的生活經驗,搜尋到一些在團體中感到失去連結,或不安全感的時候,例如大學時的作業分組、剛到新的社交場合、在一個覺得不友善的職場環境……等等情境,自己從當時所感受到的緊張、焦慮、恐懼,還有許多無法言喻的身體不適,例如頭痛、頭暈、反胃、冒汗、發抖、心悸等種種情況,都可使我們了解,孤寂或落單對我們來說,是相當大的一種生存焦慮和壓力。
也有一些人即使困在充滿孤寂感的人際關係中,卻知道自己無法斷開依賴,因此在周而復始的親密感失落及關係疏離感中,日漸憔悴、鬱鬱寡歡,無法真的勇敢地面對一個人的獨身生活。這是因為我們的內在(或演化的大腦)會出現隱約的擔憂,害怕自己孤伶伶一個人,將無法自理可能遇到的生活問題,無法面對生活的變化和挑戰。所以即使關係讓人很失落,也讓人很抑鬱,我們都可能選擇要假面的關係,害怕面對只有自己一個人的處境。
但就算表面上看起來有人相伴,也不意謂著孤寂感不會占據你、籠罩你。
住在一個屋簷下,或是生活在有其他人的社區裡,並不意謂著我們就不會感到孤寂。事實上,越是都會型的生活環境,狹小、封閉、疏離、壓迫,人們感受到的孤寂感和焦慮感,往往是越強烈。
孤寂感,和疏離及孤立的感受有直接的關連。充滿評價和要求的環境,以及各種充滿批判的審查或指責,使人升起緊戒心和不安感,引起恐懼與防衛,讓人與人之間必須產生距離,以獲得內心需要的安全感,卻也因此造成難以連結彼此的困境,特別是真誠的、自在的、親密的連結,幾乎很難體驗。也無法從接觸中相互支持、幫助、滋養、關懷,藉以消除和撫平負面情緒。
種種的現象和因素,都使我們明明活在這個看似活躍的、緊湊的、喧嘩的現代社會,內心卻最異常地感到孤寂、疏離和焦慮,就像獨自在一座孤島上,而四周全然地斷裂和封鎖,哪裡也交通不了。
這一本新書,是我試圖回應現代人的孤寂議題(或心理狀態),試著說明及解釋關於孤寂的形成,以及和讀者溝通如何化解這樣的情感失調,找到安頓自我的方式。
倘若任由孤寂感發生,我想我們都知道會發生什麼事——那就是人的精神會承受巨大壓力,使我們的情緒功能、理智功能及身體機能都受到很大的危害,而影響我們個體和人際關係的健康品質。
我是一名從事傷痛心理治療的心理師,我關懷人類的處境如何影響著人的心理健康,也滿懷對社會發展及變化的關切。我始終相信,沒有健康強健的個體,就沒有健康強健的社會。反過來,一個不健康的社會環境,勢必也會讓我們每一個個體,在這樣的生存情境中,更加地付出身心的代價。個體和社會之間息息相關,當越來越多個體呈現內心孤寂時,我們的社會恐怕也會面臨安全網的薄弱,以及社會支持力的脆弱無力,整個社會將會付出極大的代價和成本。
當然,要能做到自我保健和自我維護,需要我們的自主管理(自律)——管理自己的健康狀態,無論是身體或心理的。如果,你已經體察到自己的孤寂感,也深感這種內心處於斷裂和封閉的狀態,已為自己帶來許多身體和精神方面的不適,那麼,希望這本書能與你有所連結,當中的文字和敘說能與你的心和感受有所觸碰。更重要的是,能啟動你親近自己的意願,調動和自己的關係,真實地與自己統整,成為內在情感安穩的人。
然後,陪自己如實感受、陪自己體會經驗,也陪自己連結你想要接觸的人和世界。
活在這世界,我們都需要充分而真實地領會自己如何能站立得穩。知道自己是真實存在的,不僅能完整體認自我的存在,也能感受歸屬於群體,這兩者的體驗平衡而自在。我想,當能通透和領會這兩者的意義和價值時,將是此生最大的完滿了。
#你內心是否有個孤寂靈魂
#讓我們一起學會擁抱自我,也連結人我關係,真實療癒孤寂
#流浪者課題
搶先讀:
裝忙、瞎忙、在社群流連忘返,可能因為你已經不堪負荷
https://books.cw.com.tw/blog/article/1541